北京市调查取证:如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?
要做好工作,调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。它不仅是制定政策的科学路径,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,体现了接地气、通民情的实践精神。没有调查,就难以获得发言权和决策权。那么,如何才能做好调查研究,避免流于形式的“作秀式”或“一阵风”式的调研呢?关键在于一个“真”字——既要“研究真问题”,更要“真研究问题”。
△ 研究真问题
△ 真问题与伪问题
“研究真问题”是调研的首要步骤,它关系到调研方向的确立和对象的选择。真问题影响经济民生,解决一个真问题可能消解多个伪问题。真问题与伪问题相对立,指的是那些切实存在、影响经济民生、与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紧密相关的问题,而非概念性或纸面上的虚构问题。解决一个或多个伪问题,虽然能美化统计数据,但真问题依然存在;而解决一个真问题,则可能使多个伪问题自然消失或变得不再重要。
△ 甄别问题真伪
在甄别问题的真伪时,我们必须从全局明确调研方向,确保问题选择不偏离目标。找到并抓住真问题,不仅体现工作态度,更考验我们的工作能力、视野和水平。例如,单一群体的抱怨、笼统的问题描述,或者那些显而易见的、无需调研即可回答的问题,都可能是伪问题。为了追求调研报告的美观或形式上的顺利推进而主动设置的问题,也更有可能是伪问题。
△ 避免伪问题浪费
在伪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更可能延误真问题的解决时机,让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,从而影响科学决策和政策制定。
△ 真研究问题
△ 调研的深与实
“真研究问题”,这是调研的关键环节,它涉及调研的方法和态度。与“真研究”相对的“假研究”,往往只是浮于表面,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践。深入基层进行调研,强调实践和深入思考,避免表面化操作。真正的调研,需要下真功夫、苦功夫、实功夫,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
△ 一线调研方法
有些人调侃某些调研方式为“出发一车子、开会一屋子、发言念稿子”,这显然是与“真研究”背道而驰的。这种指导式调研,虽然指示多但求教少,轻车简从却与实际情况脱节,结果往往是“井中葫芦”——身临其境却未能深入问题核心。为了真正做到“真研究问题”,我们需要具备“蹲下去看蚂蚁”的精神和“解剖麻雀”的态度,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。通过深入基层,获取真实情况和全面信息,确保调研的有效性。
△ 调研成果转化
与基层干部群众直接接触,面对面了解情况、商讨问题,这是获取真实信息、全面了解情况的重要途径。零距离接触各种不同的声音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、真实地了解实际情况,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。确保调研成果能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和成效。当然,“真研究问题”不仅意味着要了解情况、听取民声,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,对症下药、因情施策,以点带面地推动政策机制的形成。同时,我们还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成效,确保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。